文/張娜
陜西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,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,塑造了一大批文學家、藝術家、科學家等。當代著名作家、文化學者、陜西省散文學會會長陳長吟先生就是文學事業上的創作者、推動者。
文學上的創作者、推動者
陳長吟早年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。畢業后,分配至安康地區文藝創作研究室工作,為了尋找寫作素材,他走遍了秦嶺、巴山、漢水的各個角落,跑遍基層鄉鎮。這十多年深入生活的行走體驗,先后出版了《山親水親》《山夢水夢》《山韻水韻》等散文集。
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關注,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。記得在一篇文章中讀到:我們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,盡心盡力把當下的事情做好,至于能有多少收獲,那是命中注定的事兒,不必多想也不必去強要。
寧愿十年挖一口井,也不要一年挖十個坑。要想干成一件事情就要堅持守心,陳長吟的整個人生,就是長期從事散文事業,從編辦月刊《美文》雜志,到后來創辦散文學會、散文研究所和散文網。他說:“創辦的初衷主要就是為了推動散文的創作和研究,并為文學青年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。希望通過這些機構,能夠讓更多的人,了解和參與到散文創作中來,同時也可以培養更多的文學新人?!贝送猓€希望通過散文網這個平臺,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散文的魅力和價值,同時也能夠提高文學青年的文學素養和文化水平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;器欲盡其能,必先得其法。寫作也是講究技巧和方法的,陳長吟先生說:“年輕寫作者,需要有敏銳觀察生活細節與情感的能力,采用自然、流暢的散文敘述方式,注重層次、節奏及情感表達。細節描寫能增強感染力與可讀性。此外,需不斷閱讀、借鑒優秀作品的技巧與方法,避免學生腔、公文腔、新聞腔、老干腔,使語言清淡通暢、內容豐富有價值。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散文寫作水平”。
“文人攝影” 獨辟新徑
陳長吟先生喜歡平淡的生活,平時應酬很少,除了讀書、寫作、上網,再就是喜歡外出旅行和攝影,而且攝影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他的攝影作品已在各種報刊發表數百幅,部分作品在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展出并被收藏。他倡導、提出的“中國文人攝影”的理論和流派,受到國內外藝術界的重視和研究。
文學與攝影愛好,都起源于他父親的影響,他的父親喜歡照相,漸漸的陳長吟也對照相感興趣。
有一次陳長吟到云南出差,紅土高原的自然風光,不光令他心曠神怡,在石林、西雙版納,他還拍了不少風景照片?;氐轿靼埠?,被《陜西畫報》社的朋友,拿到報刊上發表了,而且獲得了讀者的好評。還有些刊物開設專欄,發表陳長吟寫的散文,配的圖就是他自己拍的。
他說:“攝影就是必須要走到大千世界中去,融入風景中,走到人群中,感受世界,用鏡頭記錄人世間最美的風景,把光、影、色彩、圖片留在膠片上。坐到房子里,肯定拍不出好的作品來”。為了搜集到更好的素材,拍到理想的作品,他開始不斷的去旅行,曾經帶了一大袋子300多個膠卷到西藏采風,云南、四川、青海、甘肅、新疆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。
陳長吟在談到攝影與散文文學之間的關聯時,認為兩者之間,在表達自我、展現瞬間和場景、互相借鑒和啟發等方面具有相似之處。
他說:“通過攝影和文學,人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、情感和體驗,將內心的感受傳達給他人,都具有強烈的視覺感和敘事性。攝影作品是,通過畫面展現瞬間和景象,而文學作品則通過文字描繪場景和情節。比如通過攝影的瞬間捕捉,來啟發文學的敘事方式,或者通過文學的描繪來豐富攝影的表現力”。
陳長吟先生的很多文學作品都與攝影有關,這種畫面感很強的散文風格也受到了攝影的影響。他的攝影作品,與其他攝影家有所不同的是,被稱之為“文人攝影”。他說:“文人攝影就是,強調攝影師藝術個性的充分發揮,在平凡的環境中捕捉新意,透視景物畫面的深層結構,反對鏡頭的媚俗表現”。
他的作品就是:“文如其人,影如其人”。攝影風格,都強調的是對細節的捕捉和發現。例如,陳長吟在江邊拍攝漁民捕魚的場景,以及在陜北拍攝的照片中,通過運用長焦鏡頭,和特殊的拍攝角度,展現出了陜北黃土高原的獨特魅力。這些作品雖然看似平凡,但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和主題。
在拍攝人物時,陳長吟也注重對人物神態的捕捉。他拍攝著名作家陳忠實、賈平凹、流沙河等人的照片,不僅記錄了他們的外貌特征,更展現了他們的個性和精神氣質。而且每張照片背后,都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經歷。拍攝的賈平凹的一張照片,是在陜南山里,他穿著護林員的衣服,旁邊站著一位樸實的女性,好多人誤以為是賈平凹的妻子,說起來也是妙趣橫生。
還有一張照片是著名作家余秋雨、賈平凹和龍應臺的一張合影,后來,他們還分別為照片各寫了一段文字。
除此之外,陳長吟還注重攝影技術的運用和創新。嘗試不同的拍攝角度和光線運用,以創造出更具藝術感和表現力的作品。同時,他也會借鑒其他攝影家的經驗和技巧,從他們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和啟發,不斷提升自己的攝影水平。
攝影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。經常需要熬夜處理和后期制作照片,以保證作品的質量和表現力。雖然這些工作很辛苦,但當他看到自己的作品,被更多的人欣賞和認可時,所有的付出都變得值了。
對收藏老相機情有獨鐘
陳長吟喜歡攝影的同時,也喜歡收藏相機。由于工作涉及到全國各地的組稿和文學活動,這為他收藏相機,也提供了便利的條件。
提起相機陳長吟如數家珍,在他的工作室陳列著不同品牌的老式相機:國產青島相機、幸福牌相機、紅梅相機等。其中有他父親留下的柯達方盒子相機,也有他自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購買的第一臺相機。那是他大學剛畢業工作時,單位組織到武當山旅游。當時,比較流行的入門級的中國紅梅相機,也要六十多元一臺,而他的月工資只有43塊錢,為了購買相機,他就降低生活標準,把這臺相機拿了。后來,他經常利用出差的機會,到舊貨市場尋找和購買老相機,也會通過網絡、與攝影藏友之間的交換、或出售等途徑獲得相機。
他的相機藏品數量較大,足有兩百多臺,可以搞個展覽館了。最早的一臺相機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。隨著電子產品的迅速發展,在市面上根本見不到這種老式相機了,即使在博物館也未必能一睹風采。這為將來研究老相機,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陳長吟收藏的老相機,以國產膠卷相機為主。他說前幾年臺灣出版過一本介紹國產相機的畫冊,還沒有他的藏品全面。他說相機制造顯示著一個國家的工業文明進程,有其歷史價值。他說現在市場上假貨多,但相機收藏卻沒有水份,因為精密難仿,并且小眾。他說這些藏品相機背后,還帶著很多小故事,那是人生經歷的內蘊。
陳長吟先生的作品,不僅在文學界,也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產生了深遠影響。他表示:將來會繼續進行散文的創作,并且建設文學藝術館,把自己文學方面的知識經驗,傳播給更多的人,進而回饋社會。
人物簡介:
陳長吟先生從事文學藝術創作多年,在文學方面有深厚的造詣?,F為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,陜西省散文學會會長,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文學院院長、中國散文研究所所長。曾任《美文》雜志副主編、西安作協副主席、陜西社科院文學所負責人。
1973年開始文學創作,1990年3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。已在《人民文學》《人民日報》《光明日報》等全國各種報刊發表作品近千萬字,出版文學專著《散文之道》《文海長吟》《行者的風度》等20余部。
曾獲海內外首屆旅游文學獎、中國散文三十年突出貢獻獎、第四屆全國冰心散文獎以及全國鄉土文學獎、炎黃文學獎等。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外文。多篇作品被選入某某排行榜、精選集和教材。
本網原創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。【注:凡注明“來源:XXX(非陜西教育信息網 snedunews.cn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;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郵箱:553916702@qq.com】
必看
18 / 05月
07 / 06月
18 / 05月
24 / 05月
16 / 04月
08 / 06月
25 / 05月
07 / 06月
17 / 05月
07 / 06月
19 / 05月
09 / 06月
視頻
原創
標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