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川玲:童書出版人,兒童教育作家,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特聘專家,微信公眾號“童書出版媽媽”
每個人身上都有先天基因和家庭、社區、學校、社會的聯合作用。如今“父母勝過老師”“做不好父母會耽誤孩子一輩子”等言論甚囂塵上。其實,父母的作用是有限的。
無法選擇的原生家庭,提供了人成長所需的很多營養,卻并非一個人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決定性因素。
就像一位酒鬼爸爸養育了兩個兒子。一個兒子成了酒鬼,他會說:“有什么辦法,我有這樣的一個老爸!”而另一個兒子則好學上進成就斐然,他也會這樣說:“有什么辦法,我有這樣的一個老爸!”
同樣的家庭,提供同樣的成長環境,但孩子對環境的吸收卻是不同的。決定孩子對成長環境吸收程度的,是孩子自己,而不是父母,所以同樣的家庭也會養出不一樣的孩子。
也就是說,無論生長在什么樣的家庭,無論身處于什么樣的學校,無論成長于什么樣的環境,我們都需要對自己負責。換句話說,當環境無可改變的時候,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選擇。
在所有可以做的選擇中,最能影響命運的是選擇什么樣的朋友,選擇吸收什么樣的信息。后者呈現的方式主要是閱讀。
我女兒小丸子很愛上學,每天上學都哼著歌去,還經常嫌暑假太長,急著要回去上學。學校最吸引她的是“六個課間和三個好朋友”。她愛看的書、愛聽的音樂、愛穿的衣服,都跟那個三個朋友的好惡息息相關。她的老師一直在微信上發布通知和布置作業,我故意“忘記”提醒她去看(因為我認為這是她的事兒),她因此沒有少挨老師批評。最后是她的好朋友很嚴肅地專門跟她談話(在一起上廁所的時候):“小丸子啊,你得對自己負責任,你媽媽太忙不能提醒你,你得自己記得去看微信,別再被批評了。”
聽了好朋友這番語重心長的提醒之后,小丸子再也沒有錯過老師的微信。
從小到大,我們每個階段都會隨著自己的變化選擇志趣相投的人作為朋友。那些價值觀和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相對一致的朋友,會最終留在你的生活里。這些朋友,不僅會影響你讀什么書,看什么電影,穿什么衣服,還會影響你去哪里旅行,學習什么知識,甚至會影響你做什么工作,度過什么樣的人生。
也只有這些朋友,會在你真正需要的時候毫無保留地幫助你,在你需要鞭策的時候直言批評你,在你做出重大選擇的時候給你真正的建議。他們作為精神的依靠,作用要遠遠大于你的父母。
除了朋友,另一種重要選擇是閱讀和思考。孩子的判斷力來自閱讀,來自獨立的思考。閱讀最迷人之處,在于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顆聰明的大腦對話,從而形成自己內心的力量。
所以,我們選擇了什么,什么就決定了我們的人生。父母的影響只是我們選擇當中的一部分,學校也是、社會也是。所以,請承認父母的作用是有限的吧。
父母承認自己的作用有限,就不必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買單,不必為買不起學區房而自責,不必罵老公是“窩囊廢”從而破壞家庭關系和家庭幸福,不必為孩子的未來過分焦慮和擔心,也不必為我們沒有做更強大、更完美的父母而內疚。
美國心理學專家哈里斯搜羅各種數據和研究,在《教育的迷思》中證明,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并沒有起到那么大的作用,也沒有起到那么大的危害,父母們完全可以過得輕松一些。
承認父母的作用有限,更大的好處在于我們不會自以為是地代替孩子去做決定,代替孩子去做人生選擇。而且,我們還要做好心理準備,當孩子足夠成熟、能力足夠強大時候,他們可能會忘記來問我們的意見,或者根本不需要我們的意見。那不是他們不孝順,也不是他們不尊重你,而是他們真正強大起來了。